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两会上,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壮大技能人才队伍等话题备受代表委员关注和热议。不少代表委员认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还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呼唤的是新型担当力、新型创造力,必须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持续建强技术卓越、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技艺精湛的“金刚钻”,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瓷器活”。
人才竞争力的本质是制度竞争力。要培养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制度设计必须走在前。推动产改工作向纵深推进,革新技能人才人事管理体制,破除管理、技术与生产等不同岗位身份壁垒,实行关键岗位竞聘上岗、竞争上岗,为更多优秀“蓝领”开辟发展空间。持续健全技能人才评价制度,衔接新八级等级标准,强化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并重的人才评价体系,真正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环境。树牢“岗变薪变、以岗定薪、以绩取酬”的鲜明导向,创新技能人才薪酬激励办法,探索高技能人才科技成果入股、人才科技创新成果和专利利润分成等机制,建立以创新者名字命名技术创新成果和先进操作法制度,激发劳动者创新创效强大动能。
从“工”到“匠”,不仅需要制度和政策上的阳光雨露,也需要铺就一条康庄大道,让技能人才的成长之路更加宽广通畅。要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技能人才引育工作,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贯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研究生”职教体系,着力推动职教专业与产业契合、教学与生产融合、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融通,跑出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双赢加速度”。深化教学改革,建立“技能操作—技术应用—技能技术融合—技术创新”的阶梯式实践课程体系,让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提升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质效,推动产业发展由“制造”到“智造”。
勇做“顶梁柱”、练就“金刚钻”,让技能成才、技能崇拜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高扬劳动教育的旗帜,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白领、干部等不同行业人员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人们动手实践、出汗流汗,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领悟技能成才的意义。全面挖掘“大国工匠”事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讲好工匠故事、传播工匠形象、厚植工匠精神,深化开展“工匠进校园”“劳模工匠助企行”等活动,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坚定技能人才追求卓越、突破创新的信念,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