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1年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91-1995年 分别在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5年 被聘为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0年 升为终身职研究员。
2001年 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1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 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任期5年);
2018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备受国际瞩目的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自行设计研制了多套分子束和表面动力学科学仪器并应用于化学动力学研究。
在交叉分子束实验中观测到F+H2反应的共振现象,发现了该反应共振态同位素效应的关键因素;
在F+HD反应体系中观测到反应分波共振态;
在H+D2化学反应中观测到势垒型过渡态;
发现了水分子光解反应中的量子干涉现象。
通过与理论学者的合作,解决了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科学难题,在反应过渡态动力学以及非绝热动力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获得荣誉、称号和奖励情况
国际自由基会议Broida奖;
海外华人物理协会亚洲成就奖和德国洪堡研究奖;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首届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长江学者成就奖;
陈嘉庚化学科学奖;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